新闻中心 分类>>

168体育入口爱好当“饭碗”怎么端?——直击青年人“兴趣变现”的新现象

2025-01-14 19:46:3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爱好当“饭碗”,怎么端?直击青年人“兴趣变现”的新现象

  翻涌的时代浪潮下,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图景正经历一场深刻变化,与传统择业观呈现出鲜明的分野。

  2020年,“零工经济”方兴未艾,“斜杠青年”风靡网络。本刊对此类现象的长期跟踪观察及一些社会调查的结果同时显示出,积极发展副业的青年人与日俱增,他们以此充实生活、铺垫未来发展。

  约5年后的今天,数字经济风起云涌,共享经济日趋成熟,摆在年轻人面前的职业选择题,除了加“斜杠”之外有了更新的选项

  地理屏障消弭,“数字游民”成为可能,168体育app工作不再拘泥于“格子间”和“朝九晚五”;跨界“门槛”降低,公司职员兼职博主买手不再新鲜,程序员可转行做赛车手,建筑师也能变身宠物沟通师,似乎“万物皆可跨界”;职业选择多元,新需求层出不穷,新职业应运而生,许多新职业衍生出深度细分的职业链条。

  从手办涂装师、手账制作师,到数码测评师、潮流鉴定师,背后莫不是兴趣经济的影子。在太多的案例故事中,人们不难得出结论:如果说搞副业是顺势而为,那么兴趣变现则是青年人主动布局,乘着“互联网+”东风,探寻小众兴趣的商业化价值,将爱好技能打造成获得经济保障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途径。

  核算好最后一份工资,发表完离职感言,楚文婕走出了服务两年多的公司。“要去哪儿高就?”回应同事的询问,她的答案是“梦想处”。

  两年前的这一幕,楚文婕仍记忆犹新。2018年毕业于顶尖学府计算机专业的楚文婕,供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,也需要人,但楚文婕决定离开:“辛劳搬砖、没有创造力的日子太消磨青春。”不愿给自己设限,不想日复一日做同样的工作,26岁的女青年,把自己推上一个人生的分岔路口一边是自己擅长的、以此为专业的计算机编程;一边是自己从小喜欢、却不被人们看作体面工作的甜点烹饪。

  她选了后者,改行,做一名职业甜品师。父亲曾在电话中对她吼:“离经叛道!”

  把爱好当职业?一个古今难题。20世纪,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著作《月亮和六便士》风靡一时,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,引发着人们的深思:要“月亮”,还是要“六便士”?

  多少年来,在楚文婕的父辈、祖辈的众多人里,很少有人考虑这个问题,无论是物质条件的相对匮乏,还是自身爱好的“非职业性”,都意味着他们不必在这个问题上多想。

  当各方面条件符合时,摆在楚文婕面前的“选择题”是严肃的。任选一方,都意味着走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。她也知道,为了追逐“月亮”般的爱好,小说主人公的代价是抛妻弃子。

  “但我们这一代人,有条件做更好的选择,也有胆气不因自己的选择而后悔。”赴记者采访之约时,楚文婕带来了很多资料。摊开一看,有?西式面点师、?裱花师、?烘焙师等相关资格证书,有她在法国留学时学甜点制作的厚厚两本笔记,电脑里300余个文档记录了她制作各式甜点的过程和创意原来,在这个“码农躯壳”里,一直住着一个“甜点小公主”。

  厚积薄发的“甜点小公主”,凭借实力成为很多甜品店的顾问。比过去高出5倍的收入,在行业中因受尊敬而收获的成就感,让她有底气告诉父母;“女儿拿得到六便士,也追得上月亮!”

  在个性凸显的时代,不少青年人悄然开启了对职业选择意义的深度探寻。他们的择业更关注自我,不再拘泥于世俗定义的成功。中青校媒一份抽调了全国两千多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显示,在不考虑现实因素的情况下,92.98%的受访大学生愿将爱好发展为职业。“一定程度上看,工作是身份的来源。”一位职业规划师表示,“以热爱为主导进行择业,是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人探寻自我、寻找价值的一种方式。”

  同时拥有“六便士”和“月亮”的90后女青年周骢,所用的方式是兼职。在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3年后,拮据的生活让她决定用爱好增收。她在一家健身馆担任兼职健身教练,教授搏击操、健美操,也带拉丁舞课。

  杂志社距离健身馆仅5分钟路程,每天中午休息的两个半小时、下班后大把的傍晚时间,足够她的兼职所需。

  眼镜一戴坐电脑前,便是书生;头发一束舞鞋一穿,便是舞者。“虽然兼职是生活压力所迫,但能用爱好缓解这种压力,生活爱好都兼顾,何乐而不为?”周骢自称,“不尽自信滚滚来”。

  “58.5%的年轻人希望尝试新职业,且超过78%的年轻人青睐新职业是因为符合兴趣爱好。”一份名为《新360行2021年青年新职业指南》的报告显示,许多年轻人希望在兴趣爱好中找到“以玩养玩”的途径。

  近年来,我国各类经济新业态崛起,一批工作内容新颖、工作模式多样的新职业相继涌现,民宿管家、易货师、带货主播、电子竞技员为青年人提供了更丰富的职业选择。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也打破了就业者的时空局限,让青年人拥抱更具自主性、独立性的职业。

  在国企从事文职工作的阿宇一度认为自己会守着这“铁饭碗”一辈子,直到一项无心插柳的爱好长成绿荫。大学期间,他接触了小众爱好手账圈子,那些精美的胶带、贴纸,还有能自由规划生活的本子,一下就吸引了他。为了做出更独特的手账,阿宇自学绘图软件,设计原创贴纸。起初,这只是他下班后窝在出租屋里的消遣,没想到,他把作品分享在社交平台后竟收获一群“同好”点赞,有人私信求购他的自制贴纸。

  阿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了个网店,“定价不高,就想回个本”。订单却慢慢多了起来。从最初的每月几单,到后来忙得周末都在打包发货。他意识到,这小众爱好潜力巨大。他利用年假跑工厂、谈合作,改进贴纸材质与印刷工艺,后来干脆辞职,全身心投入手账文创。

  “家人朋友都不理解,觉得我丢了稳定工作瞎折腾。但我在新工作里找到了更高的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。”阿宇说,如今他的文创品牌成了手账圈的热门,团队已超20人。

  “随着信息传播成本降低,年轻人能够轻松获取行业知识、对接客户资源,使得兴趣变现的路径更加通畅。例如,社交媒体平台让小众兴趣爱好者能够迅速聚集、形成消费群体,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。”有专家这样说。

  在兴趣经济领域,一个个小众圈子又不断进行深度细分,拓展出五花八门的新奇职业。比如现下正火热的宠物行业,就衍生出宠物博主、宠物沟通师、宠物托管师等新职业。

  曾经,阿明只是一个普通的宠物爱好者,他家的小院里时常收养着流浪猫狗。闲暇时光,他总是蹲在院子里,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,仔细观察着动物们的一举一动,摇尾巴的频率、叫声的高低、眼神的变化日积月累,他练就了一套独特的“沟通技巧”,能大致了解宠物的情绪与需求。如今,他把自己这个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爱好,发展成了一份炙手可热的新兴职业宠物沟通师。

  “阿明老师,我家宝贝最近不知道怎么了,老是抓沙发,是不是生病了?”电脑屏幕上,客户发来一段自家猫咪频繁抓挠沙发的视频。阿明戴上耳机,再次播放视频,眼睛紧紧盯着猫咪的动作,一边听着客户的焦急诉说,一边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要点。片刻后,他开始条理清晰地回复:“从视频里看,猫咪的耳朵正常竖起,眼睛也有神,不像是生病。它抓沙发可能是爪子需要磨一磨了,建议您给它准备个猫抓板,多陪它玩会儿逗猫棒,消耗下精力”阿明每次咨询收费数十元,通过直播、社交媒体推广后,每天都“爆单”,月收入颇为可观。

  当传统岗位饱和度高、竞争激烈,如同一片红海之时,新兴的兴趣领域仿若一片待开发的蓝海,召唤着更多青年人泛舟求索。

  但对于一部分青年人来说,纵然“泛舟”决心坚定,兴趣变现也只存在于“无法抵达的彼岸”。

  00后银行职员李明昊热爱摄影,曾尝试把旅拍作为副业。接过几次商单后,他发现“会拍照”远远不够。产品服务不足、后期设计乏力,李明昊连续收到“差评”。不仅如此,一次外出旅拍返航航班的取消,导致他未能准时返岗,造成旷工。“兴趣是兴趣,工作是工作!”李明昊在社交平台上与持不同观点的网友争吵起来,“我捡芝麻丢西瓜的经历,还不足以证明吗?”

  记者走访时细数,能把兴趣成功变为职业或副业的青年人,并不占多数。某社交平台上,“副业失败的一天”小组,聚集了16万余名成员,他们分享的副业挫折故事,可反映出兴趣变现的难度。

  “磨炼专业、洞察市场,是一个竞争者的必备素质。感兴趣可成为加分项,但不决定成败。”学者的观点,90后青年陈雨婷深有体会。她打造的手工皂品牌,起初凭借独特的动漫外形,吸引了一批客户,但瞬息万变的市场最终使她的产品积压仓库,父母帮助投入的成本恐难收回。

  一些学者也注意到,很多青年人的所谓爱好仅仅浮于事物表层,缺乏足够的纵深和空间供他们深耕。这样的后果,往往使一些原本工作有意义的青年,在转行后干着重复的简单劳动,日复一日消磨着兴趣爱好最初的美好。“何况,有不少同龄人,实际上并不清楚真正的兴趣是什么。”陈雨婷反思道,“如果把喜欢的歌曲当作每天的闹铃,久而久之,你是否还真的喜欢这首歌?”

  “我现在副业收入不到主业收入的四分之一,差不多能支付一半的房租。”90后青年何甜在一家公关公司做项目经理,她通过闲暇时间绘制动物图案,为自己增加了一份收入来源,手机壳、书签、动物园文创都在她的业务范围内。她没有打算扩大规模,认为兴趣变现“只是顺便的事,赚多点自然好,少一点也不影响生活”。“规模越大风险越大,我没有精力去研究这些。何况,我挺热爱我的主业的。”何甜分享道。

  这种适度即可的“平常心”,在一些把副业坚持下去的年轻人身上也能看到。“兴趣不是发展副业的开端,也不是燃料。如果发展过程中保持健康心态,副业反而能走得长远。”不少学者认同这种对待副业的态度。168体育app

  在调研中,记者还发现能成功实现兴趣变现的青年人,通常在特定领域具备“不输科班”的专业素养。他们中有的具备“童子功”,从小便经过系统性学习;有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提升,时时不忘“充电”。00后青年夏琦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,在填报高考志愿时,听从父母意见选择了“就业面更广”的经济学方向。大学期间,她没有搁置兴趣,常常到心理学专业的课堂上旁听,课余时间也经常钻研心理学问题。毕业之后,她成为一家私企财务部门的员工。业余时间,她仍保持心理学的研修。几年后,夏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资质,并成立了一家心理咨询网上工作室。

  有网友认为,能把兴趣变成事业的人是幸福的,他们的人生是浪漫的。但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认为,在这种浪漫的光环背后,有着重重考验。“最基础的考验,便是看他们能否三思而行、量力而为,承受生命能承受之重。”(记者 殷泽昊 李丹阳)

搜索